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當前位置:興趣製作網 > 傳統手工 > 編織

毛線編織的歷史介紹手工教程

欄目: 編織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起源於19世紀末葉。光緒六年(1880年)左右,毛線進口大幅度增長,當時毛線稱毛冷(WOO1EN),初由南市大東門地區京廣雜貨店承銷,用於婦女扎發,隨編結法的推廣,大量用於編織毛衣。光緒二十六年興聖街(現永勝路)開設“金源茂毛冷店”。光緒三十二年有金源茂、隆興昌、張源盛、同福康、鴻來錩毛冷店5家。民國初期,毛冷店逐漸增加。民國19年(1930年),全區已有近20戶。洋行通過中國跑街,以定貨方式向毛線店大量推銷。同期,國人開辦的安樂、裕民、上海、中國毛紡廠也先後投入生產,均選興聖街毛線店爲特約經銷處,所有產品由經銷處銷售,興聖街成爲全國毛線業中心,有“毛線街”之稱。毛線的貨源、價格、批發、零售,業務遍及全市、全國。八一三抗日戰爭爆發後,交通中斷,購買力下降,毛線銷售日見困難,毛線店兼營什貨。抗戰勝利後,國外貨源充足,商號紛紛向洋行購毛條。貨到上海後向廠商以2.5:1磅掉換毛線。因本輕利高,價格隨金價漲落,又較易拋售,其他行業改營毛線的商號猛增。民國35年區內會員店有40戶,佔全市76.9%,其中興聖街有22 戶,佔全區55%。至解放初,毛線市場被興聖街私商所壟斷。1950年國家財政經濟統一計劃管理,經網點調整,至1959年專業經營毛線店有恆源祥、隆興昌、同順、信義等4戶。

毛線編織的歷史介紹手工教程

利用織針把各種原料和品種的紗線構成線圈、再經串套連接成毛線針織物的工藝過程。毛線針織物質地鬆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着舒適。毛線針織產品除供服用和裝飾用外,還可用於工農業以及醫療衛生和國防等領域。毛線針織分手工針織和機器針織兩類。手工針織使用棒針,歷史悠久,技藝精巧,花形靈活多變,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1982年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中有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00多年。根據這一文物可以推斷中國手工針織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啓示而創制了第一臺手搖針織機。它有3500多個零件,鉤針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編織16只線圈。中國第一家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中國第一家織襪廠於1907年建立在廣州。 

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針織生產分緯編和經編兩大類。在緯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以後便可把筒子紗直接上機生產。每根紗線沿緯向順序地墊放在緯編針織機的各只織針上,以形成緯編織物。在經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整經,紗線平行排列卷繞成經軸,然後上機生產。紗線從經軸上退解下來,各根紗線沿縱向各自墊放在經編針織機的一隻或至多兩隻織針上,以形成經編織物。在某些針織機上也有把緯編和經編結合在一起的方法。這時在針織機上配置有兩組紗線,一組按經編方法墊紗,而另一組按緯編方法墊紗,織針把兩組紗線一起構成線圈,形成針織物。由同一根紗線形成的線圈在緯編針織物中沿着緯向配置,而在經編針織物中則沿着經向配置。

成圈過程紗線構成線圈,經過縱向串套和橫向連接便成爲針織物。所以成圈是針織的基本工藝。成圈過程可按順序分解成下列幾個階段:退圈——把剛形成的線圈(稱舊線圈)從針鉤移至針杆;墊紗——把紗線喂到織針上;彎紗——把紗線彎曲成線圈的形狀;帶紗——把新墊上的紗線或剛彎成的線圈移至針鉤內;閉口——封閉織針鍼口;套圈——把舊線圈套到鍼口閉合的針鉤上;連圈——新紗線或新線圈與舊線圈在針鉤內外相遇;脫圈——舊線圈從針鉤上脫下套在新線圈上;成圈——使紗線形成一隻封閉的和規定大小的新線圈;牽拉——把新線圈拉離成圈區域。這隻新線圈在下一成圈週期中即成爲舊線圈。成圈過程有針織法和編結法兩類。在針織法成圈過程中,成圈各階段按上述順序進行。在編結法成圈過程中,彎紗始於脫圈,並與成圈階段同時進行。在有的針織機上各只織針依次順序完成成圈過程;也有一些針織機的成圈過程各只織針整列地同時進行。

針織生產除可織製成各種坯布,經裁剪、縫製而成各種針織品外,還可在機上直接編織成形產品,以製成全成形或部分成形產品。採用成形工藝可以節約原料,簡化或取消裁剪和縫紉工序,並能改善產品的服用性能。針織生產因工藝過程短,原料適應性強,翻改品種快,產品使用範圍廣,噪聲小,能源消耗少,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織機的生產率大爲提高,如圓型緯編針織機(舌針)每分鐘約可編織3000個線圈橫列,經編機的織幅大多爲427釐米,每分鐘最高可編織 2000個線圈橫列,單針筒圓襪機的轉速最高可達每分鐘1000轉。利用電子技術控制針織機的工作,更提高了機器效率。在機器上安裝各種積極式給紗裝置,可以改善產品質量。在機器上附加一些機構可以編織各種組織結構和不同用途的針織物:如應用選針機構使織針按預先安排的程序投入工作,以編織提花針織物;應用梳毛機構把散纖維喂入織針,以編織長毛絨針織物;應用襯經襯緯裝置,以編織襯經襯緯針織物。針織機的品種繁多,已超過350種。隨着化學纖維新品種和後整理工藝的發展,提高了針織物挺刮、免燙和耐磨等特性。拉絨、磨絨、剪毛、軋花和褶襉等整理技術的應用,使針織品的品種更爲擴大。

針織技術已經擴展到其他紡織生產方面,如將針織成圈方法應用在織布機中進行分段引緯,並把各段緯紗用線圈加以串針織品套連接,以代替傳統的投梭運動,使織造速度提高,這就是織、編結合的織編機。   在上海黃浦區四川南路和江西南路之間,有一條人們不太熟悉的永勝路,這是上海最短的馬路之一。然而,這條不起眼的小馬路,卻曾是聞名全國的"毛線街",彙集了上海最早的20多家專業毛線店,經營門市零售和向全國各地的毛線批發。    

20世紀初,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國產毛線,女孩子扎辮子的頭繩都是手工做的毛線、絲線。第一個在永勝路--當時名爲興聖街--開毛線鋪子的金永慶,原先就是一個串街走巷賣扎頭繩的貨郎。他積累了一點資金後,就在上海南市老北門附近擺了一個攤頭,夫妻兩人一起經營。有了固定地點後,他的業務逐漸發展,錢也越賺越多。1900年前後,金永慶就在興聖街中段租下一間店面,開設了金源茂京廣什貨店。當時,國外輸入商品的種類日益增多,就有洋行與金永慶聯繫推銷"毛冷"。這"毛冷"其實就是毛線頭繩,"冷"是英文"line"的譯音。毛冷的顏色遠比紗線、絲線繁多、鮮豔,受到愛美的女孩子普遍歡迎,所用扎頭繩便以毛冷爲主。金永慶見毛冷銷路甚廣,就以經營進口毛冷爲主要業務,除店面零售外,其經營逐漸向各煙雜店和小商販的批發方向轉移。   

 "金源茂"最初經銷的毛冷專作扎頭繩用途,後來又經銷適宜編結帽子和手套的進口片頭絨和團頭絨,再後來又經銷適宜編結鞋子的細毛絨和適合編結衣服的粗毛線。原來,進口毛線自進入中國市場後,精明能幹的家庭主婦們很快就發覺了它的許多優點:不僅色彩、粗細、品種規格繁多,還可以反覆拆拆結結,且美觀保暖、經濟實惠。毛線很快就風靡市場,當時的婦女幾乎個個都會編結毛線。隨着毛線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金源茂"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於是,金永慶就在興聖街的街頭又開了一家商店,定名爲金源茂毛冷店北號,同時將原來的金源茂京廣什貨店改名爲金源茂毛冷店南號,專業經營毛線。

金源茂毛冷店的南北二店開設以後,生意十分興隆,引起了一些人的羨慕。於是,金源茂南號的隔壁有人開了一家隆興昌毛冷店,接着在附近又開出了老義隆、許永利、興申泰、張源盛、裕泰豐、聚源祥、瑞昌泰、同興泰、源利等毛冷店。一條短短的興聖街,一時聚集了20多家專業毛線(絨線)店,一條頗具特色的毛線街就這樣形成了。當時除興聖街外,上海其他許多地區也都設有專營毛線商店,都稱爲毛冷店,連那時的同業公會也叫毛冷業同業公會,以後才逐漸改稱爲毛線。

興聖街聚集了這麼多的同業商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各店貨源一般都是向外國洋行直接訂購,力求備貨充足、品種齊全。爲了招徠顧客,有的毛線店專門聘請有名的毛線編結師教授編結法。當時上海最著名的毛線編結師有黃培英、馮秋萍、鮑國芳等,她們自創的編結花式新穎繁多,爲衆多女性顧客所青睞,於是她們成爲各毛線店爭相延聘的對象。在激烈競爭中,老義隆、大昌、鴻豐、許永利等10多家經營不善的店鋪相繼關閉,繼之而起的又有大綸、新泰、鴻大、承豐、和豐、信義、大生昌等毛冷店家填補了空缺。   

隨着毛線成爲上海市民普及的衣着用品,銷路越來越廣,雖然興聖街上毛線(絨線)店挨戶林立,還是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於是興聖街一些實力較雄厚的毛線店便在別處開設分店,也有一些新開毛線店創設在其他街區。如泰隆毛線(絨線)店在蓬萊市場開設分店,興申泰毛線店則在淮海中路開設分店。接着,興申泰分店的隔壁新開了仁昌毛線店,它的對面又開設了元昌毛線店。此外,大華毛線店開在靜安寺,寶大祥毛線店開在小東門,美豐毛線店開在曹家渡,羊城毛線店開在城隍廟,華豐毛線店和正利毛線店開在徐家彙,等等。雖然各地段的專業毛線店方便了顧客就近購買,但由於毛線價格比一般衣料要貴,不少消費者仍願意多走些路到興聖街去買,因爲有更多的品種可供挑選。    

當時向上海推銷毛線的主要有英國、德國、日本和瑞士的20多家洋行。約1933年前後,中國進口稅率作了調整:一般洋貨進口稅率爲35%,而原料則爲10%。於是,洋商便由進口毛線(絨線)改爲進口毛線原料的毛條,在上海開辦毛紡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製造毛線(絨線),獲利更加豐厚。首先在上海設廠的是英商蜜蜂毛線廠,生產蜜蜂牌、杜鵑牌、鸚鵡牌、三蜂牌等各種規格的毛線(絨線)。1934年華商厲樹雄等人投資創立上海毛線廠,利用進口毛條生產雙貓牌、金狗牌、小囡牌等毛線,後因日軍侵滬,該廠名義上改爲英商經營。   

面對外國輕工業產品大量輸入的狀況,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紛紛創建民族工業企業。上海著名實業家劉鴻生首創了中國第一家毛紡廠--中國第一毛紡廠,但該廠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滯銷停產。此後,由投資好幾家毛線(絨線)店的義生昌大股東馮蓮生與興申泰毛線店劉文葆、隆興昌毛線店倪錫方、泰隆毛線店孫桂生等發起,向毛線業同業招股,集資35萬元,籌建裕民毛紡廠。裕民毛紡廠訂購的澳洲毛條到貨時,廠房尚未建成,該廠就與原來生產帆布的安樂紡織廠協商,將原料委託安樂廠加工,並派技術員駐廠指導生產,產品有地球牌高檔粗細毛線、雙手牌細毛線、雙洋牌低檔毛線(絨線)等。一年後,裕民毛紡廠廠房落成,便收回這些產品自行生產。而安樂廠自從承接毛線加工後,掌握了有關生產技術,見毛線銷量極大,前景看好,就把廠裏大部分錠子轉而生產英雄牌粗細毛線、美女牌中粗毛線、金錢牌低粗毛線等行銷市場。此後又有不少民營企業家投資開辦毛線工廠,生產出皇后牌、將軍牌、白馬牌、恆字牌、藍鳳牌等國產毛線,與洋貨毛線進行了激烈的競爭。    

1941年日本侵略軍佔領租界後,向國外訂購原料的渠道中斷,各毛線廠僅靠庫存毛條生產,難以爲繼。各家毛線店進貨困難,無法維持,有的店爲節省開支,只得遣散職工,而遣散費都是由實物毛線充當。這些職工只好在興聖街和公館馬路街頭擺地攤出售毛線。由於生意不錯,其他失業者和攤販紛紛看樣,地攤越擺越多。當時毛線存貨本來就不多,一些攤販就出售冒牌毛線,或以次充好。顧客上當後,對比興聖街上毛線(絨線)店的貨真價實,從而更加信任這條"絨線街" 了。     抗戰勝利後,興聖街毛線店的庫存已十分薄弱,故售價昂貴。當時售出1磅毛線(絨線)可向國外訂購10磅48支毛條,然後再以3磅毛條向毛紡廠調換 1磅毛線。也就是說,毛線廠每售出1磅毛線,就可換進3磅多毛線,而毛紡廠則可以1磅毛線(絨線)換進3磅毛條,不少毛紡廠、店都因此賺了不少錢。 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實行限價政策,毛線業元氣大傷。    

上海解放後,興聖街毛線店的批發和零售業務都走上正軌。1955年,毛線業實行公私合營,當時上海毛線同業共有200多戶,興聖街尚有22家毛線店。公私合營後,因調整網點,興聖街毛線店全部實行搬遷。從此,毛線(絨線)街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毛線街從20世紀初興起到50年代中期結束,共經歷了半個世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毛線行業發生和發展的歷程,也反映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經營管理的一些特色。由於同業高度集中在一條街上,促使商店在服務上精益求精,以利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同時也創出了信譽,爲毛線街帶來勃勃生機。毛線街還促進了廠商協作和配合,商店可根據市場信息,及時將適銷的花色品種反饋給生產廠,而生產廠也經常派人到毛線(絨線)街實地瞭解情況,及時調整生產。   

毛線街雖已成爲歷史,但專業商店集中的合理性、優越性,以及廠商密切聯繫的方式、方便消費者的服務、嚴格的經營管理等,都值得研究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