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當前位置:興趣製作網 > 民間手藝 > 拓印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欄目: 拓印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第一章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

第一節 雕版印刷術溯源

一、中國古代早期的刻、印文化

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以及留痕,給人類的創造留下了啓迪。原始社會陶器的發明是森林大火將地面溼泥烘烤而成爲堅硬的陶片。由此而引發了人類用此方法燒製陶器,製作陶器手指印痕則又啓發了人們用繩、席壓出紋理作爲飾紋。從今天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們不僅發現在內蒙的陰山、甘肅黑山等石壁上人類留下了刻劃的痕跡,而且在紅山的文化層裏發現了距今已有七千年曆史的玉龍(圖1—1),龍身琢有精美的紋飾。在河姆渡文化中發現陶鉢上的陶刻豬(圖1—2)。

殷商時代留在龜甲、牛骨上的刻字、甲骨刻文(圖1—3)。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青銅時期鐘鼎重器上的銘文和紋飾圖案(圖1—4)。

春秋時期的模印瓦當(圖1—5)。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第2張

西漢的封泥印肖形印(圖1—6),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第3張

漢磚的磚面上佈滿了連續形式的紋樣(圖1—7),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第4張

從歷史資料證明人類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的幾千年的時間裏已有了刻、印的文化,這些歷史的文物爲我們追溯雕印術的淵源留下了考證依據,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祖先已在印痕技術上取得了相當的經驗。

我們今天可以在這些凸凹不平的圖形上清晰的拓印出畫面,亦可成爲“版畫”但其原物圖痕並非爲版而造,而且當時人們保留文化內容的一種形式。也是使其能夠長久保存的手段。當然今天我們不能直呼其爲版畫,但是這些文化表達方式已經對後來的雕印術的發明構成了很好的條件。

當春秋、西漢時期人們在使用封泥作爲信證,使用印模製作瓦當,畫象磚的同時,也開始了在其它材料上使用耐用技術。1970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彩圖1—8),

雕印術和中國古代版畫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溯源 第5張

是目前有物可證最早的用凸印模在平面上印出圖形的實物資料,此織物爲先用印模奈出黑色底紋再在其上用白、紅等色手繪花紋,西漢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證明,印痕技術的發展已經向着雕印技術走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一種發明不可能是突然的它需要有關條件的完備,這時人類在等待一個重要的發明,那就是紙張。

二、雕印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無疑對人類傳播文化、信息帶來極大便利,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知雕版印刷術到底始於何時,尋根溯源弄清人類文明的歷史,揭開這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發明的神祕面紗。

早在幾百年前對於雕印術的起源,即有漢代之論、東晉之論、六朝之論或隋朝之說。明代學者陸深在其所著《河汾燕閒錄》的《儼山外集》卷三中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593年)赦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又有胡應麟說“則雕木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此餘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清代畫家高士奇也曾相持此說。但從史料來看,皆因論證不足,沒提出佐證。因此今天看來我們不能將其作爲科學考斷。現代一些深研之士認爲明人陸深文中“雕撰”二字,釋義應爲函石造像,並在佛像上刻上造像者所撰願文。因此魏之後由於印度學的大量流入中國,當時盛興造像之風,百姓聚集銀兩供立佛像還心中之願。此“雕撰”之意應釋爲撰文立像之事才通。前人胡應麟的“雕木肇自隋時”之說則與“雕撰”之意有根本的區別“肇自隋時”則有直指雕版始於隋代。這有可能是當時有物可考而提出的。

如今我們發現初唐時期的雕版印刷實物資料《陀羅經咒圖》及《金剛經扉畫》。但有唐人寫經之說,唐代佛教盛興,當時的教徒爲擴大教義的宣傳,鼓勵人們多誦經,多抄經。故有後人所稱唐人楷書之精絕,這也與唐人書寫量有一定關係。從而說明儘管當時雕印術已發明,但未普遍應用。儘管今有《陀羅經咒圖》、《金剛經扉畫》等實物資料的發現,但同時期的其它實物發現極少。這也與紙張較難保存有關。如不是西部地區地質氣候之故,恐怕現可考實物就沒有了。由此也說明“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是可能的,甚至大膽追想再早也未嘗可知。這也當然需要時間用科學揭示這一偉大發明的迷團。

隨着考古學的發展,當今已有文物證實“雕木肇自隋時”之說是成立的。有資料表明1983年11月30日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出版的《中國書畫目錄》中所刊《敦煌隋木版加彩佛像》(彩圖1—9)證實了中國隋代已有雕版印刷術,這幅木版加彩畫爲麻紙所印,畫中內容是南無最勝佛和兩名侍從。佛像在畫中的中央,姿勢如行步狀,右侍從迎佛面做膜拜態,左侍從隨佛持鉢,三人物都有背光。畫幅下部有蘭地黑書,中間一行爲“南無最勝佛”其它爲“大業三年四月大莊嚴寺沙門智果敬爲敦煌守禦令孤押衙敬畫二百佛普勸衆生供養受持。”大業三年應是公元607年。圖中字跡部分有雙鉤填墨的痕跡,這說明此本應是先印出雙線字跡,而後再用墨填實。圖中人物的黑髮及靴子都有填墨痕跡。以此先後兩次用的跡象表明當時並不能印好較大面積的墨色。也證實了當時印刷技術的程度。《敦煌隋木版加彩佛像》雖漂於異國,但畢竟是我們考證雕印術的實物,由此也證實雕印術在年代的考證上至少從隋代即已出現,至於是否還可以從時間上前推還有代於今後的不斷髮現歷史實物資料,才能夠澄清這延續幾百年的爭說。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磨合讓我讀懂很多生活的語言,風雖改變了方向,卻沒有改變我的行程-----

來源網址:_感謝獨茂蘭石授權轉載,再轉請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