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欄目: 有灰機 / 發佈於: / 人氣:2.07W

“傳染的哈欠”是我們從社羣生活的祖先那裏沿襲下來的一種肢體語言。在古猿社羣中,它的重複出現,表達着“我困”的含義。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夕陽西下,比“你媽叫你回家吃飯”那個時間點更晚一些,古猿社羣中某個精力弱些的傢伙打了第一個打哈欠,其實它打的不是哈欠,也不是寂寞,是疲憊。旁邊“看”到或“聽”到哈欠的古猿進行模仿,幫着宣傳隊伍中“有同志需要休息”的消息,一時間哈欠四起,社羣成員達成共識,停止跋涉,打尖兒住店。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2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3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4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5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6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7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8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9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0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1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2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3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4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5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6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7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8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19張

打哈欠的孩子(哈欠易傳染,點擊須謹慎) 第20張

↓科普時間↓

在我們祖先生活的茹毛飲血的年代,社羣生活依賴團結的力量,維繫社羣行動整齊劃一的關鍵因素是交流。快速,有效,是重中之重。殘酷的環境漸漸令活下來的古猿社羣,發展出了讓溝通更順暢,能表達更多含義的語言。超越了原來簡單音節代表的“我餓、我疼、我怕”及打哈欠表達的“我困”的效率。這要感謝我們逐漸發達起來的大腦,讓一切表達皆有可能。在我們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埋伏着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mirrorneuron)”。它們在我們看到或者聽到某種動作時被激活,促使我們像照鏡子一樣,模仿剛纔那個動作。

說白了,所謂的“哈欠傳染”其實就是“哈欠模仿”。你是那種看到別人打哈欠、聽到別人打哈欠、想到打哈欠這個動作,自己也容易被“傳染”打哈欠的人嗎?甚至你在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都已經打了好幾個舒服的哈欠了?若答案肯定,那幺恭喜你,你天生髮達的鏡像神經元賦予了你超強的語言習得潛力。同時,你比那些對別人的哈欠無動於衷的人,更容易成爲朋友圈裏的傾訴對象。多愁善感、易於產生共鳴、富有同情心是你的特質。陪哥們兒喝大酒、逗哏罵娘;陪姐妹掉眼淚、捧哏詛咒是你的天職。

“傳染的哈欠”並不僅僅限於“靈長目個體”用來表達“我想要睏覺”。2008年,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Sanju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人的哈欠可以傳染給狗,實驗是這幺做的:

實驗組:陌生人叫寵物狗的名字,當它轉過來看自己的時候,朝着它打個“聲色兼備”的哈欠,如此重複操作5分鐘。

對照組:陌生人叫寵物狗的名字,當它轉過來看自己的時候,朝着它做“不具備哈欠的特徵”的張大嘴的動作,如此重複操作5分鐘。

實驗結果:29只狗參與研究。實驗組中有21只狗打了哈欠,平均每隻5分鐘內打1.9個;對照組的狗則一個哈欠也沒打。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只有大腦皮層發達的脊椎動物,纔有能力辨識哈欠、彼此傳染,這是複雜的社會行爲。這幺複雜的事情,歸大腦的“高級意識和智力”部門負責。水中的魚兒也會打哈欠,但魚羣中不會傳染——你能想象魚羣一起打哈欠的景象嗎?很容易暴露目標吧…(文字來自科學松鼠會)

(小編表示編輯本文時哈欠已連九重天——且讓我去睡一會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