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欄目: 小製作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對我來說,萬花筒蘊含着無限的希望,每旋轉一次,萬花筒內的影像隨之改變;見到的圖像,或許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邂逅。做一支萬花筒,把剎那的美

烙印在心中吧。

所需材料:

由左至右,由上而下分別是:

1. 1000P白玉卡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2. 包裝紙

3. 電池座、小燈泡

4. 載玻片3片(別懷疑,就是生物實驗用的那種)

5. “透光”串珠(酌量)

6. 電工膠帶(黑色)

7. 試管、橡膠塞

8. 霧面膠片

9. 透明膠片

製作流程:

1、用電工膠帶,將在玻片兩兩黏貼在一起(載玻片間距爲0.2cm)。

2、將三片載玻片組成一個正三角形,頂角的部分也用電工膠帶固定。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2張

3、將載玻片組成的三面體,以電工膠帶完全覆蓋其表面。

提醒:如果不以電工膠帶完全覆蓋的話,會出現下面左圖的情形,透光,反而看不清楚反射的像。雖然用電工膠帶覆蓋後(如下右圖)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3張

,黑色的膠帶把許多光給吸

收掉了,導致無法擁有跟真正鏡子(玻璃一面鍍銀)一樣好的反射效果,但若使

用其他顏色的膠帶容易透光,反而會干擾成像。

4、裁切1000P白玉卡,將裁切後的白玉卡沿圖中藍色虛線處稍微以美工刀劃開,以便於之後彎折。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4張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5張

此圖由潘冠錡老師提供。 而這次的萬花筒正是利用了正三角形的三面鏡(如本次製作,夾角60度)。

每個夾角上面的圖案、串珠,經多次反射,形成五個像,加上物體就形成六邊形了。我之前也曾製作過頂角30度的等腰三角面鏡,經多次反射,形成十二邊形

(30° 75° 75°等腰三角面鏡,效果如圖右)。

小插曲:

在剛開始製作萬花筒時,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鏡子或替代物。但又要趕着做出來送人,在極度焦慮的情況下,偶然看到自己平板黑屏時有類似鏡子的效果,捷運車窗也有類似現象。所以就試着用手上的載玻片與電工膠帶實驗看看,結果意外的合用,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6張

也順利的做出一份別緻的禮物。

如何製作萬花筒方法圖解 第7張

萬花筒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製作,通過光的折射而產生影像。

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

一次,他在用多面鏡子研究光的性質時,看到了幾面相對放置的鏡子裏經過多次反射呈現出來的景象,便放了一些花紙在鏡子組成的空腔裏,結果,他看到了一些對稱的圖案,而且每變動一下花紙的位置,圖案就會變換一次。

爲了能使圖案不斷地變換,他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裏,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

隨着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

就這樣他製作出了只要輕輕轉動就能看到不同圖案的萬花筒。萬花筒在一夜之間便獲得了意外的成功。

這個一動就能產生美妙圖案的小東西,算得上是當時的“電視機”了。一旦某個圖案消失了,要轉動幾個世紀才能出現同樣的組合。

萬花筒的發明被列入科學重大發明而載入史冊,博物館裏也收藏有一些製作精美的萬花筒。

由於萬花筒既是美侖美奐的藝術作品,又是能培養思維和觀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愛,並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翻新花樣。例如,有人在萬花筒裏放上30—40個像教堂塔尖一樣的玻璃小瓶,裏面裝上油,在油裏浸着玻璃粒、細珊瑚片、貝殼和沙粒。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動,瓶裏那些閃閃發光的微粒就會升降。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還放入紮緊的細絲線、馬鬃以及各種螺旋形的、彎曲的小東西。這樣,使萬花筒轉動起來,就好像在欣賞一場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萬花筒的結構與奧祕

萬花筒美妙的奧祕就蘊藏在它設計精妙的鏡體結構和流動圖案當中。

就像萬花筒的英語名稱一樣∶

KALEIDOSCOPE,集合了希臘語的KALOS“美麗”、EIDOS“形狀”和SCOPE“觀看”等美麗的詞彙,將它最主要的特點都概括出來。

“美麗”,當然就是指萬花筒裏瞬息萬變的景色,也是萬花筒的“芯”(觀賞的標的物),這也是萬花筒製作藝術家最下工夫的地方。

而且,在創作過程當中,“芯”的選擇階段是最能體會製作萬花筒的樂趣的時候。

“芯”的素材非常廣泛,例如彩色玻璃、寶石、鳥的羽毛、乾花等等,凡是能夠想到的任何物品,都可以用來作爲萬花筒的美麗圖案。

據萬花筒製作專家的介紹,“芯”的部分有很多類型。

比如把兩片風車狀的輪子組合在一起,通過旋轉輪子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或者在前端裝上玻璃球,並旋轉它來觀賞身邊任何一種景物,都能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鮮構圖。

而在前端部分填充進各種顏色的油的組合,並通過油的流動產生不可思議的圖案。

“形狀”,主要是指萬花筒的鏡體結構,有二鏡、三鏡、四鏡、錐形、旋轉等多種結構,讓我們看到的景象,不光有圓的甜美、多邊形的嬗變,更有煙花般的魅力四射。

中國的萬花筒大約一百多年前,由英國人發明的萬花筒進入中國。由於當時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限制,萬花筒只能作爲清王朝達官貴人的私室珍藏。

隨着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萬花筒的造價也漸漸變得低廉,舊時王謝堂前燕,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時光倒退回幾十年前,在北京胡同裏的小攤上,萬花筒已經是常見易得的玩具。彈球、踢毽子、跳房子、推鐵環,當然還有奇妙的萬花筒,勾畫出了多少孩子樸素而快樂的童年。在孩子們的眼中,萬花筒裏的“花”,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則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來的百花仙子,一種“花”離去,從此幾十年難再重現。

早先的萬花筒,裏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紙,透明度很差,後來有人嘗試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隨着時間的推移,萬花筒裏面的“花”,變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塊玻璃也換成了三塊鏡子。歲月變遷,製作萬花筒的材料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孩子們對萬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傾注的熱情。

人們喜歡看萬花筒,更喜歡動手製作萬花筒。在北京東嶽廟民俗運動會上,就曾出現過長約90釐米,直徑10釐米,由業餘愛好者利用廢紙筒製作的萬花筒。

目前,北京民俗博物館還收藏着由北京玩具協會常務理事、萬花筒愛好者李鴻寬先生製作的,長132釐米,直徑25釐米的大型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