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掃墓祭祖 感恩萬物

欄目: 老習俗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掃墓祭祖 感恩萬物

每年清明節,北京的南伯都會千里迢迢乘火車回家鄉,爲安葬在湖南老家的父母掃墓。隨着年齡的增長,五十多歲的南伯心情特別複雜,想起自己過去給父母惹的禍,每年都會在墳前和父母說一些懺悔的話,心裏感到特別安寧。
  
南伯年輕時喜歡無拘無束,嚮往自由美好的生活,爲了自己的理念沒少讓父母操心。父親從小就教育他,做人要仁義、忠孝,做人最起碼要尊重父母,在世要講孝道,死了不能忘記父母的恩情。
  
今年南伯跟往年一樣,買了水果、冥紙及老人生前愛吃的東西,點上清香,在墳前跪拜了自己的父母。
  
南伯說:「父母死後,骨灰遷回老家,我每年都回去掃墓,老遠都去拜,心情特別不一樣,父母養我不容易,教我怎麼做人,想想自己養女兒也不容易,這種傳統的節日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最起碼能淨化人的靈魂。」


孝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種美德,傳統祭祖的目的是慎終追遠,以存孝道。(AFP)

祭拜先人 慎終追遠

清明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清明有踏青、盪鞦韆、插柳、放風箏等習俗,這些習俗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祝福。
  
但自中共建立政權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都被砸爛了,馬列共產主義侵蝕着人們的頭腦,人爲了追求物質利益,什麼壞事都敢幹,社會道德風氣敗壞,人已無善念。過去幾十年來,清明節受到刻意的漠視。
  
南伯說:「現在人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特別淡化,以前的人特別善良、純樸,不會使奸。現在中國變什麼樣了,在共產黨的教育下,人變得越來越壞。」

民衆歡迎傳統假日
  
從二零零八年開始,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在大陸被定爲法定假日。四月四日中國第一個法定節日的清明節,中國各地民衆祭拜先祖,往鄉下的公路和城市的公墓出現人羣爆滿、交通堵塞現象。據統計,今年國內去掃墓的民衆達到3億人次左右。
  
有學者認爲,隨着被人們淡忘的清明習俗,清明節成爲法定假日是向傳統文化迴歸的里程碑,是弘揚民族文化、迴歸傳統價值。比祭奠更重要的是重溫了祖先們的精神財富和傳統文化的遺產。
  
對於清明節成爲法定假日,受到很多民衆歡迎和認同。一位六十歲的上海歷史老師常雄發說:「以前沒有假期,我都請假回去祭拜祖先,很多機關工作的人也請假去掃墓,這是形勢所迫,不如放假給大家,也給下一代機會教育,讓孩子們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和情感。」
  
一位四十歲的浙江黃女士表示,清明節是紀念先賢先烈的日子,用法定假日的方式來傳承民族美德,對我這位平民來說,是非常好的舉措,從來沒感覺到有這麼好的東西來安慰我們的心。」
  
北京五十多歲的李女士說:「我每年都去祭拜祖先,孩子們要上班或以各種理由拒絕去,現在有假日,他們沒藉口了,所以培養他們迴歸傳統教育很好。一個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就是傳統文化和別人不一樣。」
  
在湖南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清明節都要上班,無法陪同家人爲過世的親人掃墓,鄉下的親人很有意見,今年開始放假,正好和家人一起去掃墓。

南伯認爲,今年放清明、端午、中秋假日,這是社會的進步,這給人們帶來輕鬆的生活,提倡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能和家裏人有充裕的時間互動和掃墓。不是講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嗎?人就應該有這樣的自由,很多人都不懂清明節的真正意義了。

大陸學者發宣言 籲追先祖古風

今年三月二十四日,15名大陸媒體工作者和學者發佈了《清明節文化宣言》,提出「還原中國歷史真相,追尋祖先自由英風,爲中國傳統文化挖掘一種新的價值觀」的倡議。
  
北京作家、資深媒體人凌滄州表示,在這個傳統價值觀混亂的艱難時世,在這個傳統價值觀也能成爲權力的裝飾品的時代,發出此倡議,是爲了追思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先祖們的精神遺產,讓其勇氣和自由精神重回我們心中,同時祭奠中國爲言論自由獻身的英雄,讓他們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勇氣鼓舞現世及子孫後代。
  
杭州三十多歲的鄒先生表示,中共執政以後,傳統東西遭到破壞,以前聽父母說到清明節,都是些美好的記憶,現在大部份人對節日越來越淡化,以前家有家譜,族有族譜,有祖宗祠堂,常常祭祖跪拜,表示對祖先的崇敬,但最後祖宗牌位都被摧毀、破壞。
  
「假日的迴歸表明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是個好東西,真正傳統文化的迴歸是要實質性的,如只是經濟上促進消費,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不是從整個深層上考慮。成爲法定節日,也是當局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承認,文化要有道德去支撐,不能光靠形式。」
  
住在內蒙古的孫女士,今年四十多歲,她說:「我們在十字路口燒紙錢或到火葬場存放骨灰盒處擺供品、燒紙錢。政府取消『五一』、『十一』長假,改爲此形式,我認爲目的既不增加假期,又可籠絡人心,有很多人說新規定體現了人性化。」
  
今年北京有200萬人去掃墓。南伯認爲,這是挺好的一個現象,老百姓早就該有這樣的假日,比過黨的日子有意義多了。祭拜祖先,提高整體和民族素質有很大作用。對下一代的身心靈有幫助,對傳統文化發揚和繼承也有很大幫助。
  
在公墓附近,買賣祭品的店家生意特別好,價錢也特別貴。周邊的短途運輸創歷史新高,車車爆滿。有人開玩笑說,放清明假,也帶動了社會的買氣。
  
清明節給了人們祭祀祖先的機會,但祭祀祖先的目的仍是「民德歸厚」,讓家人的心靈靠得更近,讓家族美好的傳統給家庭帶來更多安寧、幸福。今年常先生帶着家小到蘇北去悼念父母。他說:「這樣的假期,本身跟家裏有矛盾的人,可以緩和矛盾,互相走走親戚,去維繫這種親情。」
  
有學者認爲,將清明、端午、中秋列爲法定節假日,表現了對公衆的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和尊重,也保護了節日的文化遺產的承傳。但應採取更多形式,讓這些節日真正根植於每一個人的心中,否則只是文化空殼,成爲商家的賣點。
  
臨近清明節,到公墓掃墓的人絡繹不絕,每輛路過的公交車都擠滿了人。一位許先生表示,小時候掃墓的人數更多,我們跟着大人去,現在掃墓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都不重視了,他們更喜歡聖誕和情人節,崇尚西方的節日。


今年清明節在中國大陸各地掀起了一輪公祭熱潮。圖爲陝西黃陵舉行盛大的祭祀黃帝儀式。(AFP)

盛行「網上掃墓」

因爲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時根本沒有時間去掃墓,或因路途遙遠,不能到親人墓前去看看。有些網站便開始提供網絡祭奠服務,爲人們提供一個寄託哀思的方式,稱爲「網上掃墓」。
  
大陸網同紀念網站是二零零零年建立的、國內較早的線上掃墓網站。據該網站統計,至三月二十七日,該站祭奠總量已達800多萬人次,有網上紀念館8萬餘座、紀念園區2,000多座。現在互聯網上,類似的網站有數十家。
  
據瞭解,網民可以在這些網站爲逝去的親友建立靈堂,將其照片、生平存放在虛擬世界中,追憶逝者的音容笑貌,或發表自己的思念情感,並可爲逝者點燭、獻花,在網上寄託哀思。
  
對於虛擬的「網上掃墓」,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三十歲以上的市民認爲還是傳統的祭祀形式好。家住河南的李先生不能接受「網上掃墓」,他感覺不實在,今年放假,他和家人一起去掃墓,親自向祖先祭拜,感到那份心才真誠,又可踏青。
  
而二十多歲的上海大學生艾倫表示,今年和父母去給爺爺奶奶掃墓,堵車堵了好幾小時,她不希望放假。網上掃墓不錯,可節省時間。   


有些網站提供網絡祭奠服務,稱爲「網上掃墓」。網同紀念網站是中國較早的線上掃墓網站。

爲祖先送「二奶」 燒「三陪小姐」

以前祭拜祖先都是燒燒紙錢,來懷念死去的祖先。現在清明掃墓的祭品也越來越前衛,琳瑯滿目讓人目瞪口呆。隨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人們在祭祀上也越來越講究,越來越花樣翻新。
  
現在經營冥品的店舖裏面,品種齊全,除了各種冥幣、金元寶、彩電、汽車、洋房、手機、出國護照、豪華別墅、房產證……甚至出現爲祖先送「二奶」,燒「三陪小姐」。有人批評,這簡直是對祖先的褻瀆,對亡靈的侮辱。
  
鄒先生說:「現在燒美元、燒三陪女等祭品,這已經不是傳統的東西,人已沒有道德去支撐纔會這樣,褻瀆祖先的傳統文化。」
  
鄒先生表示,小時候紀念祖先的東西自己親手做,以前上山到處是野花,在郊外摘一些各種各樣的野花,放在祖先墳頭。現在成天說搞綠化,野花越來越少,摘都摘不到,自然生態被嚴重破壞。
  
最近國內也興起了炒賣墓地,墓地價格在不斷上漲,比一般商品房還要貴。天價墓地在各地幾乎普遍存在,豪華墓園一蓋就是兩三百萬人民幣,一平方米動輒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價格。有人調侃說,墓地比房子貴,民衆大嘆,這年頭真是死不起。
  
活人與死人爭墓的現象也很普遍,據瞭解,子女們爲表達對長輩的「尊敬」,父母健在時就爲他們買好墓地,以示孝心。也有人認爲,這比炒樓還賺,一翻好幾倍。


現在清明掃墓的祭品琳瑯滿目、花樣翻新。圖爲南京,民衆以洋房等祭品掃墓。(AFP)

迴歸自然 迴歸傳統

孝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種美德,祭祀、懷念祖先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道德規範與禮儀的目的是維持家庭、家族的穩定和凝聚力。
  
朋友小珍告訴我一件事,他的父親以前當過兵,受共產黨的思想影響很大,不信神不信鬼,從來沒有給他的父母掃過墓,也沒帶小珍去給爺爺奶奶磕過頭。
  
有一年,七十多歲的小珍爸爸心血來潮,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偷偷一個人跑回家鄉掃墓,讓親戚感到很驚訝,但回家後他就中風癱瘓了。村裏的人議論紛紛,說這是報應啊,這麼多年沒孝敬過,他父母沒準兒是生氣了。
  
南伯不無傷感地說:「每次約我二十歲的女兒去給爺爺奶奶掃墓,她都說沒空,管也管不住她。唉,父母的墳除了我們在世祭拜外,年輕一代以後可能不理了。」
  
浙江作家昝愛宗認爲,提升人們對精神的追求,對改善社會風氣、解決社會矛盾等都有好處,只有大家都重視道德良知、正義公益、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觀,那社會纔會慢慢好起來,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中國人在清明節祭拜的不僅僅是祖上和先人,也隱含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先人已歸升,成爲天地的一部份,而後來者需要在清明時節敬天尊地,感激萬物生長。一個沒有感恩的文化,不可能發展出偉大的文明。
  
而清明節成爲法定假日是向傳統文化迴歸的里程碑,同時也標誌着外來馬列文化及其影響的衰敗。近六十年來第一次將清明節作爲法定假日,這是民間思潮的成果,也就是追溯古代歷史,研究中國現狀。◇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66期,標題所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