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當前位置:興趣製作網 > 陶藝製作 > 雕刻

西夏陵墓石雕造型藝術研究

欄目: 雕刻 / 發佈於: / 人氣:6.76K

西夏陵墓石雕題材豐富多樣,有石像生、經幢等紀念性質的,有碑座、石馬、石狗等附屬性質的,有柱礎、欄柱、螭首、小獸等作爲建築材料的。各種題材所需不同,雕造工藝也就不同,既有線雕、浮雕,也有圓雕。  (一)石像生

西夏陵墓石雕造型藝術研究
  西夏陵園的石像生不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宋陵那樣,分佈於從鵲臺至內城神門之間漫長的神道兩側,而是將其集中排列於內城前增築的月城之內。這些石像生(羣),雖然早年已被嚴重損毀,但是,從僅存的部分殘件——石像生頭、肩、腹部及手掌等殘塊,仍可看出雕刻手法十分寫實,同時人物精神狀態的刻劃也很細緻人微。例如文臣頭像,臉頰豐腴,八字鬍鬚,高鼻深目,神態自若,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可謂西夏石雕人像的代表作品。從石像生腹、身殘塊來看,文臣腹下有飄帶,武將腰側挎刀劍。參之唐宋石雕,不難想象這些拱手執笏或雙手按劍的文武侍臣們,端正直立,恭謹待命的神態。  (二)人像碑座  西夏陵碑座與唐宋陵墓迥然不同,非龜趺座而爲正方體人像石座,前後共發現11件,均頂部平整,正面減地浮雕力士像。根據人像造型的不同,可分爲三種類型。  1.第一種類型  5件。6號陵出土1、8號陵出土4件。紅砂岩,石座均爲三面減地浮雕力士像,力士曲膝跪坐,俯首前視,面形渾圓,雙眉粗壯,雙目圓睜,高顴塌鼻,獠牙斜刺,或袒胸露乳,或以肚兜罩腹,雙手撫膝支撐,雙膝曲跪,手腕及足脛均有釧飾。

   

西夏陵墓石雕造型藝術研究 第2張
   2.第二種類型  3件。均出土於3號陵東碑亭。灰砂岩,呈方形,其力士造型除一例雙臂舉手上託外,其餘基本與第一種類型碑座相同。所不同者,此類型力士造型減地剔刻尤甚,人像各個部位輪廓突出,力士顯得更爲孔武有力。  3.第三種類型  3件。均出土於3號陵西碑亭。體積較第一、二種類型大,長方形,正面減地浮雕力士像。從遠處看,力士臉面誇張,似人非人,像獸非獸;近看則頭像碩大,面形渾圓,大眼圓睜,柳葉狀眉,鼻樑垂長,寬嘴厚脣,獠牙外齜。另外,力士像面部似有彩繪墨跡。

西夏陵墓石雕造型藝術研究 第3張

人像石座出土以後,即爲學術界所注目,但是,就其功用和力士造型的淵源等問題,似嫌論述不足,現據有關新資料再略作探討。  就其用途,6號陵原發掘者未敢肯定爲碑座,後來又有人認爲是柱礎。我們在發掘了3號陵東碑亭之後,認爲它們就是碑座,筆者歸納論據如下。  其一,從3號陵和8號陵石座出土時的情況看,均位於碑亭中心,橫行排列有序,且周圍散見大量石碑殘塊。石座爲正方體且居碑亭中心位置,不爲碑座,又作何用?有推測其爲柱礎者,言之不確,因爲:  (1)3號陵東西碑亭室內直徑均僅7.5米,小小的碑亭竟用如此多之柱礎,顯然於理不合。  (2)假定石座爲柱礎,則石碑在如此空間根本無法存置,既爲碑亭,碑石顯然不可能置於室外而空設此亭,故石座非柱礎。  其二,6號陵碑亭所出石座上部一角陰刻西夏文3行17字,右起第一行4字似可釋爲“口子重負”(前邊兩字可能爲神或人名,疑爲某某力之代稱),中間一行4字似可釋爲“志銘基座”,第三行9字模糊不清。石座背面陰刻一行漢字“壘砌匠高世昌”。即石座製作之初,工匠似已言明其爲碑座。  其三,根據綴合及碑邊紋飾推測:墓碑由碑首和碑身兩部分組成,首身一體,不與碑座相連,碑通高約3、寬1.5、厚約0.4米。又根據3號陵東碑亭石座排列情況:  座寬+間距+座寬+間距+座寬+間距+座寬=0.6+1.0+0.6+1.3+0.6+1.0+0.6米  由此可知:  (1)從空間分佈及力學、審美角度分析,一個石座馱負一碑的可能性不大。  (2)從石座間距分析,顯系兩兩成組排列,且兩個石座之間的跨度僅僅允許一座石碑置放。因而兩個碑座馱負一座石碑的可能性大一些。  也就是說,無論人像石座本身的銘文,還是它的體積、位置,以及排列分佈情況,均證明其爲碑座無疑。  就力士造型和裝飾,最初的發掘者認爲與當時西夏社會習俗有關,是受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影響所致,此言甚是。文中列舉冊府元龜、舊唐書及新唐書等文獻記載附證,但無實物依據。今以所見考古實物再補充說明,具體地說,西夏這種負物力士形象與五代十國之一的後蜀(公元934~965年)政權的張虔釗、孫漢韶諸墓中出土的石雕擡棺力士像極爲相似,惟後蜀石刻力土捲髮披肩,有的戴襆頭,有的盤坐等與西夏力士形象有差異,此外,從構圖到造型、裝飾等技法均如出一轍,如眉、目、肚、腹的雕刻,手腕、足脛的裝飾,渾圓粗獷的造型等手法,西夏雕刻的力士形象,顯然與後蜀有着某種淵源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