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87歲吹糖人手藝人蘇傳武

欄目: 民間工藝 / 發佈於: / 人氣:1.26W

87歲吹糖人手藝人蘇傳武

“肩挑糖擔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引來孩童齊圍觀,吹個糖人好漂亮。”這是人們對吹糖人這類手藝人的讚頌。

吹糖人的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備有糖料和其它工具,以及一個畫着花鳥、魚蟲的圓盤和指針的裝置,還有一個稻草球,上面插着大公雞、小花貓、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喝等等預先吹好的五顏六色引人注目的糖人兒,孩童們見了,飛跑到家,翻箱倒櫃,找出廢銅爛鐵,壞鞋破褲去換公雞、花貓,大小顧客交過錢或物後,就轉動圓盤搖獎,圓盤上的指針指着哪個格子,就得到這個格子上的獎品。如果草球上有現成的,給你一個就算成交;如果沒有,就用預先備好的材料吹出所要的獎品,圍觀者看了吹糖人的現場操作,猶如看了一出魔術表演——一小勺糖料,經藝人的吹、捏、刻、剪,瞬間便成了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理想之物,人們無不讚嘆吹糖人手藝的高妙。上世紀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糖人兒;如今,兒童的玩具多了 ,糖人兒不再是哄孩子的玩物了,已經被作爲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的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北京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一個。

87歲吹糖人手藝人蘇傳武 第2張

吹糖人用的材料有:糖料(精選大麥熬製而成),精選白糖,食用色素等。用具有:熬糖料用的火爐、小鍋、鏟子等,還有銅盆、火盆、剪刀、柴棒、小吹筒、小刻刀、鑷子等以及上面所說的有關搖獎裝置。

按照其製作的工藝不同,可分爲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的工藝流程是:一、配料,糖料(又稱稀糖、飴糖)、白砂糖、植物油,按比例配備待用;二、熬料,將糖稀倒入鍋內,小火熬製,糖料欲燒開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砂糖以後,要掌握火候,挑一塊若可拉絲成線,表明糖已熬好。三、將熬好的糖倒入四格銅鍋內,加上不同色素,擱置於溫火盆上保溫備用;四、吹糖人,取適量保溫備用的材料,先捏成基本形狀固定在柴棒上,用小吹筒輕輕吹成一定的大小,用剪刀、小刀、鑷子等修成所需的成品。畫糖人用備料在石板上畫;塑糖人以捏塑爲主。

吹糖人的作品有《西遊記》裏的唐僧師徒,動物有十二生肖、花貓、翠鳥,還有兵器,如大刀長矛等等。製作工藝精細,產品生動逼真,既能把兒童當玩具,玩膩了又能吃,有高妙的藝術性、生動的趣味性,且價廉物美大衆化,深受羣衆的喜愛。

據說,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朱元璋爲了自己的皇位代代相傳,就造“功臣閣”,火燒衆功臣。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二人調換服裝,以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他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成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們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兒的技藝,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吹糖人的過程:

拿一塊大小適中的原料,在手裏拉伸幾下,然後揉成球狀,在上面摳個洞,用手把洞往長了拽。之後,將洞放在嘴邊,開始往裏面吹氣。吹氣的時候,手一併操作,將糖人捏成所要的形狀。在操作過程中,關鍵點是手和嘴必須配合好。一次吹一個,吹好的糖人裏面是空的,有點玲瓏剔透的感覺。糖人多數形狀都是十二生肖,古代人物形象也有,但過程頗爲複雜,很難掌握。

87歲吹糖人手藝人蘇傳武 第3張

蘇傳武老大爺吹的糖人很受歡迎。曹保明供圖

87歲吹糖人手藝人蘇傳武 第4張

在北方街頭,一個叫蘇傳武的老人走街串巷吹着糖人。他一邊走一邊喊:“糖人兒——!”然後,他把挑子往那兒一放,立刻有一羣人圍過來,大人小孩都有。小孩們歡呼雀躍,大人們喜笑顏開。蘇老漢望着包圍着他的一圈兒一圈兒的人,也開心地笑了。眼前的一切,勾起了他對童年的回憶。

吹糖人老藝人蘇傳武大爺今年87歲了,老家在山東德州府陵縣。15歲那年,陵縣一帶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他和哥哥只好闖關東。誰知路上又與哥哥走散了,他又累又餓,躺在一間破房子前睡着了。不知什麼時候,他被一個人的喊聲吵醒:“你是哪來的?在這躺着幹什麼?快進屋吃飯!”

原來,這是一家糖作坊,掌櫃的王林老糖匠,昨天招來幾個小夥計“拔楦”(糖作坊裏一種很累的活計),王糖匠以爲蘇傳武也是來幹活的呢。就這樣,蘇傳武稀裏糊塗地進屋吃完了飯。一看主人不在,他想先等一會兒,等主人來了,謝謝人家再走。這時王糖匠走進來說:“吃完飯還不去幹活!讓我養你一輩子嗎?”蘇傳武剛想解釋什麼,已被王林領進了糖作坊。

糖作坊的生活是很累很忙的,需要有力氣能幹活的人。大屋子裏煙霧茫茫,靠屋角上一排有四五個大爐子,上面有大鐵鍋在熬糖。旁邊是一排用厚木做成的糖案子。熬好的糖從鍋裏拿出來,放在木案上,再由幾個有力氣的師傅拼命地狠摔狠揉。那種啪啪響的摔糖聲,還有夥計們在煙霧中託着糖包子來往穿行的身影,使蘇傳武大吃一驚,原來糖是這樣做成的。於是,蘇傳武就在這家糖作坊裏留了下來。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蘇傳武開始學的就是“拔楦”,就是把從糖鍋裏熬好的糖膏搬在案子上反覆摔揉之後,再按着已制好的模子把糖膏塞進去,讓糖變成塊塊、圓球、三角、長方形等各種形態,然後給下一工序去包裝做成成品。“拔楦”這活最苦,糖又熱又燙手,但這是一種力氣活,根本不算什麼手藝。3年下來,他和別的夥計一樣,也只是學會了這一道工序。但蘇傳武是個有心人,他不甘心,總琢磨着學點別的。在這個糖作坊裏,有個老師傅叫王成貴,他平時生性樂呵,還會唱兩句民間小調,他有一手絕活,就是吹糖人。

做糖這活,有時免不了有一兩滴糖滾落在案子或別的用品上。由於糖粘,有時摳又摳不去,常被主人罵“手腳不利索”。可是,王成貴卻會處理這些糖疙瘩。只要哪兒有了糖疙瘩,他往往會喊:“別動!”只見他手拿一根空心小棍兒走上去,把小棍插進糖疙瘩裏,用嘴對着那糖疙瘩開吹。喝!只見那糖疙瘩立刻鼓了起來。轉眼間,糖狗、糖牛、糖馬,甚至糖飛龍、糖鳳凰之類的動物便出現了。吹的時候,王成貴的雙手還不停地在動物身上捏着扯着,於是動物的耳朵、鼻眼也相繼出現。

大夥簡直驚呆了,一律叫好!後來,就連掌櫃的王林也來看熱鬧。經過這樣的特殊“處理”,不一會兒,糖疙瘩便會自己掉下來,真是絕透了。

蘇傳武私下裏給王成貴跪下磕頭,拜他爲師,專學把糖疙瘩吹成糖人的絕活。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裏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

這下子蘇傳武可有事幹了。他常常給師傅打上二兩白乾,讓師傅喝得心裏樂呵呵,然後開始教他。對於吹糖人,別的小夥計只是看着叫好,然後拉倒。只有蘇傳武真心喜歡學,師傅也喜歡他。

要說吹糖人還真不容易。首先,要掌握好糖的火候。火候,指糖的熱度。太熱了,糖就過於稀,氣進不去;糖不熱,吹管根本插不進去。其次,手和嘴要配合,特別是吹物體造型時,手、眼、嘴要同時往一個主題上靠攏,不能有絲毫的走神。吹時,手還要不停地捏動,讓動物長出耳朵,讓人物更加形象。有時,還要加上佩物,比如給兔子、山羊頭上安上一對小風輪,風一刮,小風輪嘩嘩轉。這些都容不得絲毫怠慢,稍有分心,糖便會硬化,塑造便失敗。

從18歲開始,蘇傳武告別了師傅,隻身走南闖北,開始了他的吹糖人生涯。後來,他來到東北,在吉林市的“船廠”落了腳。

“船廠”,是老吉林市放排趕集的地方,那兒買賣多,商埠多,人多。各種民俗節日如北山廟會、小白山祭祀、河燈節、木把節,他都去“趕會”。趕會,就是站在集市上,擺攤吹糖人。他自己製作了一個小糖箱,上面有糖爐(加熱糖漿用)、色瓶(調各種顏色用)、糖棍(吹時用)、糖棒(拿糖人的小把),還有木沫子(用來當燃料)。這以後,他的手藝越來越精,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甚至來個人,讓他面對面地捏個“糖像”,他也能捏得栩栩如生。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壯小夥,如今已是白髮蒼蒼,子孫滿堂,生活也早已富裕起來。可是,蘇傳武老人卻丟不下他的手藝。兒孫們勸他說:“你不缺吃不缺穿,走街串巷地幹這玩藝,我們都跟着丟人,別幹了。”

蘇傳武一聽這話,大怒:“你們懂個啥,人這一輩子就是吃喝嗎?人要有個念想。我的念想,就是吹糖人,不幹這個,我就受不了。”

有一段,他氣得不跟兒孫們說話,一個人搬出去,在一間小破房裏住下。自己弄個破車子,推着糖箱子出去,沿街給大人小孩吹捏糖人。人們,特別是孩子們一見不着他就想他。孩子們常常在街上叫喊:“走哇!找蘇大爺玩去……”

終於,兒孫們都被老人執着的勁頭感動了。兒孫們商量說,“咱們就這麼一個老人,聽由他去吧。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於是,兒子蘇天才買了一輛麪包車,對蘇傳武說:“今後你再出去,說一聲,俺們用車送你去,省得你一個人頂風冒雨地推個破車子出去。我們惦記呀。”蘇傳武一聽,樂了:“這纔像我的兒子。”

從此,每當蘇傳武老漢在民俗活動、集市上吹捏糖人時,兒孫們送他的汽車就停在市場外不遠的地方,等他吹夠了或換場子時,再拉着他和他的破糖箱子奔往下一個地方。兒孫們也往往站在圍着蘇老漢的人羣外邊,目不轉睛地看着。兒孫們那種眼神,充滿一種深深的愛戴和久遠的思索……

是啊,手藝,人一生的手藝,原來是一個人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