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趣味美術 生活小製作 兒童製作 親子互動 陶藝製作 傳統手工 民間手藝 歲月綻放 創意與設計
當前位置:興趣製作網 > 傳統手工 > 編織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欄目: 編織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三個關於編織的故事,藝術與現實,創意與公益,愛好與傳承。手工編織可大可小,可以僅僅是個人行爲——一門興趣愛好,也可以是爲人類發展保留與傳承一種文化,它存在於生活,也能在藝術領域分一杯羹,針與線的傳奇,本站百態。

上海街頭近日出現一批“網紅”樹,它位於黃浦區南昌路、鉅鹿路第一小學門口。走紅是因爲它們穿上“穿”上了五彩繽紛的拼色毛衣,“19日晚,大概九點半,來了一羣外國人爲大樹‘穿衣’。毛線都是織好的,他們來了之後就是一圍,然後把兩邊縫好,四棵樹用了差不多半小時時間。”馬路對面一家鞋店的女店主目睹了大樹“穿衣”的經過。

據“儂好上海”採訪上海某國際幼兒園的外教,一位菲律賓姑娘Mae,Mae和一羣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朋友,平時會一起做一些可愛的手工製品,還有個工作室。這次南昌路梧桐樹上的毛衣,她們整整織了一個月,然後又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去給大樹“穿上”。Mae說,她們去年在英國倫敦也給大樹織過毛衣,感覺很有創意,但在中國還沒見到過,所以就在上海作了嘗試,姑娘們感覺蠻興奮的。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這種創意針織藝術形式有一個名字叫“針織塗鴉”,對編織圈的很多織友來說已不再陌生,不過可以親眼目睹或親身參與,感覺還是不同的,而它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時,像所有出現的事物一樣充滿多種聲音:

有人讚賞“有愛心”,“這麼冷的天氣,讓梧桐樹穿上線衣,暖暖的,樹木也不怕過冬了!”

梧桐樹“穿”毛衣能防寒保暖嗎?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王玉勤說:“沒這個必要!”並且笑言,給梧桐樹“穿”毛衣,沒必要過多解讀,大家覺得“樂一樂”就行。

一位70多歲的阿姨說,她和鄰居們很納悶,從沒見過梧桐樹冬天要保暖,不知道這次給它們“穿”線衣究竟是爲什麼。

有人爲這一行爲創意叫好,腦補這樣的場面:“如果全市的梧桐樹都穿上漂亮的線衣,那是多好的風景!”

一名男老師建議:這個創意給孩子做興趣課不錯。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第2張

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只要不在樹木上亂刻亂畫,不破壞樹木、影響其生長,他們並不反對,“穿毛衣”是一種不錯的城市創意,於是並沒有拆除,然而25日上午,這些“毛衣”還是被相關管理部門“脫下”了,黃浦區綠化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首先,“穿毛衣”的梧桐樹與周邊景觀不協調;其次,這些行道樹即將修剪,毛衣可能對修剪產生影響。令管理部門更擔心的是,此舉若產生仿效效應,會增加管理難度,“如果個人或者組織要對行道樹開展行爲藝術,必須事先告知管理部門,徵得同意後再進行。”此外,行道樹保持自然狀態是最好的。

毛衣被“脫”去後,市民大都表達了一絲遺憾:“這本身是一種友善的行爲藝術,在沒有影響周邊環境及路人的情況下,城市管理應多一些靈活與包容。”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認爲,上海已經被聯合國授予“設計之都”稱號,作爲設計之都,就應該對創意設計有一定寬容度,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真正好的創意設計,“創意只要沒有影響到居民生活、影響到城市有序運行的根本問題,我們都應該持一定寬容度。”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第3張

據外媒報道,英國一對母女連續6個月爲飼養場的母雞精心織毛衣,並將其所得全部用於資助南非身患艾滋病的孤兒,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25歲的英國女子尼古拉·康登和母親近半年來都在忙於織毛衣,爲冬天作準備。然而她們並非爲了人們而織,而是爲了家裏養的一羣雞。據悉,飼養場的母雞終其一生都會生活在狹窄的籠子裏,最大限度地生產下蛋,直到牠們再也生不出來。這些母雞因爲環境惡劣加上必須不停生產,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會自行啄掉身上的羽毛。這些母雞在退休或被救出後,身上羽毛不夠可能會造成冬天難以禦寒,嚴重可能凍死,爲改善此情況,她們便從5月起爲母雞織毛衣,康登說:“這些母雞很喜歡穿毛衣,因此很容易就能把毛衣套它們身上。看到它們不再寒冷,我也很高興。”

目前正在攻讀動物保護科學學位的康登表示,它們其實並不會一直穿着毛衣,但只要她在旁邊就至少會穿着幾個小時。各色圖案的毛衣讓康登覺得很有趣,同時也容易辨認這些雞,她會根據小雞的羽毛顏色。爲其搭配相應的套頭衫。目前世界各地有許多毛衣訂單,不過康登說不會藉此營利,將會把錢捐給南非的艾滋病孤兒院。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第4張

家住山東濰坊市民生街社區的76歲老人李啟馥,堅持手工針鉤編織已經70餘年,面對針鉤編織技藝的現狀,李啟馥老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將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申城毛線塗鴉已拆除 英女子爲母雞織毛衣 老人盼圓編織傳承夢手工教程 第5張

在李啟馥老人三歲的時候,看到媽媽做鉤針編織感覺很好玩,於是自己也學了起來。起初,她只是用鉤小辮、鉤平針、鉤短針等比較簡單的手法做一些棉鞋、枕頭、腰帶等用品。後來在黑龍江省密山小學讀書時上小學時,一位同學的媽媽是俄羅斯華僑,鉤針編織技術一流,於是跟着學習了平面圖案延伸“橫平豎直”的原則,“這是鉤針編織技術中比較重要的一招,能夠保證作品的平整”。1955年,抗美援朝時代,李啟馥在黑龍江的志願軍傷員康復醫院見到一位朝鮮醫護人員鉤織的“梅花”很好看,就主動學習這一手法,這手法她大半生都在用。這個時候,她已經可以幫鄰居待嫁的姐姐做嫁妝。李啟馥說,初中、高中學習的三角、幾何,以及大學學的機械製造工藝都對鉤針編織中設計圖案有很大的幫助。李啟馥在大學畢業之後,便分配到濰坊工作,工作之餘,只要見到好的圖案和樣品就自己動手鉤織。1995年,退休後的李啟馥有了更多的時間研究鉤針編織技術。李啟馥始終認爲,以前的作品雖然精緻,卻還是老一套的工藝,如何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新,這讓她陷入了沉思。後來,李啟馥接觸了十字繡,在學習十字繡的過程中受到啓發,發現可以用方格表做爲鉤針編織的平面圖,極大的節省了構圖的時間。1997年的時候,李啟馥因病導致高位截癱,經過多方治療以後,出行也只能依靠輪椅。爲恢復上肢功能,李啟馥的女兒給她買了大量大量的線,繼續練習鉤針編織。在這期間,李啟馥在普通的牀罩、窗簾、沙發巾、披肩、鋼琴罩等鉤針編織作品的基礎上,又創新出了牀墊、壁畫等作品的織法。隨着機器編織的興起,近年來手工編織開始逐漸衰落。“以前的時候,手工鉤針編織技術非常普遍,有不少人都靠此爲生。現在還堅持這門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而且大部分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基本上不接觸它,馬上就面臨着失傳了。”李啟馥說。

李啟馥表示,這個技藝就是一根線、一根鉤針,加上有耐心並持之以恆就可以見成績。只要有想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她都願意免費教授。目前李啟馥已經免費收了6個徒弟,年齡最小的31歲,最大的70歲。但是李啟馥也意識到,在傳承方面僅靠這種“口口相傳”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傳承勢必影響這門技藝的發展,她希望更多人能學到這門技藝。爲此,她整理了鉤針編織技術的材料,準備提報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此同時,李啟馥還計劃根據多年的經驗編寫鉤針編織的教材進行發行,並計劃在中小學進行課外鉤針編織技術教學。